close

「臺北客家農場」新手Q&A

Q:「臺北客家農場」在哪裡?
A:為豐富都會客家文化傳承,「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」受「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」委託,將「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」戶外空間形塑為「臺北客家農場」。
(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位址: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)

Q:如何加入「臺北客家農場」的認養園圃?
A:只要符合認養資格,可以免報名直接參加幾乎每月舉辦的「認養說明會」。

可以先上網了解認養約定,透過說明會至農場現場認識認養環境、權利義務、運作方式等資訊,會後,參與者可自行評估後再加入,便視同接受認養相關辦法作為參與約定。
因信任公民參與的自覺性,本農場不簽收認養契約、保證金。

Q: 「臺北客家農場」的認養是什麼?
A:一般公園大多禁止民眾參與環境的栽培、維護等工作。在臺北客家農場,則將「認養」作為提供指定民眾
(認養參與者)在約定條件下,取得參與公園戶外空間栽培、維護的一種方式,其使用權利限於指定認養區及約定範疇,如逾越,仍可依相關法規處置。

Q:是否可獨立操作?可操作面積有多大?
A:考量都市人的生活多元,農場將來自各方的認養人組織為協作社群,依不同的作物需求、社群特色、環境限制等,期待各社群發展出互異的特色空間。每單位的分配面積約
5平方公尺或以上。

Q:參加認養是否需要費用?
A:土地、種苗、大件農用工具等基本資材皆有免費使用機制。

但認養人必須配合農場的環境目標、社群運作及回饋服務等機制,因此,將付出認養區以外的勞力、知識等資源,讓公有資源不僅被妥善運用,還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公共參與價值。經換算認養人的額外付出,預計要超過農場的經費支出。

Q:可以種植自己準備的作物嗎?所有權如何劃分?
A:為了預防疫病傳入,由境外移入的非專業苗商提供的種苗,須符合農場訂定前置的處理要求。作物的種類只要符合認養區、社群的規範即可。

但要特別留意的是,舉凡公園的土地上的所有植物、農作物,所有權皆屬於土地所有人,參與種植、維護者皆不得主張所有權,意即任何作物種到農場內,便不再屬私人所有。

Q:學校單位是否適合參與認養?
A:農場歡迎各級教育單位參與長期認養園圃,共同推動食農教育。教育單位可選擇以「認養團體」的資格參與,需要一位以上的老師擔任責任、聯繫窗口,並循農場的認養管道成為農場義工;或以「協力團體」的資格參與,但自主使用權利將有別於「認養團體」。

Q:收成的分配?
A:特地用心栽培的作物,雖然數量不足以滿足生存必需,但仍應與家人共享或與同組夥伴分享。

但部分收成仍需提供農場的教育推廣需要,因此在田制及收成上亦需配合共享、公享方式的設計。

Q:認養的時間?
A:園圃是
24小時開放,認養期限至次年度的228日止。為延續發展經驗,如果認養計畫於次年度持續推動,原成員可參與「認養優先登記說明會」,了解年度目標後,優先進行登記。

Q:更詳細的認養資料或農場介紹?
A:請參考認養說明書
(https://reurl.cc/G4XEA)或參加說明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臺北客家農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